近代物理所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做出重要貢獻
7月23日12點41分,我國第一顆火星探測衛星——“天問一號”在海南文昌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太空,這拉開了中國行星探測的序幕,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向深空探測邁出了嶄新的一步。近代物理所的相關科研團隊為天問一號衛星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貢獻。
按照“繞、落、巡”的總體方案,“天問一號”由環繞器與著陸巡視器組成,計劃通過一次任務同時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探測。環繞器上一共搭載了7個載荷,近代物理所與蘭州空間物理研究所聯合承擔了其中之一——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的研制任務。該載荷主要用于測量火星及地火轉移軌道的空間輻射環境,研究電子、質子、重離子(Z≦26)的能譜、元素種類、通量等信息及變化規律。
自承擔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的研制任務以來,近代物理所的項目團隊歷經方案設計、原理樣機、電性件、鑒定件、正樣件等多個研制階段,經過4年多的努力奮斗,一步步攻克了研制過程中的各項技術難關,實現了國內首個高度集成的空間環境復合探測方案設計,完成了高靈敏度、大動態范圍的讀出電子學系統,成功實現了在軌粒子鑒別軟件算法,并利用加速器對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開展了各項標定及驗證實驗。結果顯示,其主要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。
目前,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已經成功進入地火轉移軌道,并開機工作,回傳數據表明,儀器工作狀態正常,這標志著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的研制任務順利完成。下一步將開啟第一階段地火轉移軌道的空間輻射環境探測任務。
圖1: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 (唐述文/攝)
圖2:天問一號發射
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0713號
技術支持:青云軟件